潘卓文
上禮拜的工作協調會議,經過學校主任、美術老師、文化局與藝術家等各方人馬,就這次計畫的主題、操作方式及課程的內容、編排等議題作出方方面面的討論後,大人們的「第一類接觸」總算圓滿落幕;這禮拜,開始進行「第二類的接觸」,換句話說,就是藝術家和小朋友一起來談談有關公共藝術的,有的沒的,大大小小的概況。這次聽講的對象,全都是六年級的同學,跟超過兩百多多位小朋友齊聚一堂,聲勢雖不算浩大,可也夠熱鬧的了。
開場,廖主任先來訓話
楊老師開講
看來,大家開始進入狀況囉
帶領這次計畫的藝術家,是楊智富老師。智富老師曾參與好些公共藝術設置的策
展工作,也帶領過不少學校的學生創作校園公共藝術作品,因此,這次帶來和大家分享的,都是一些實質發生在台灣的案例,當中不單有專業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,也有國小、國中、高中學生,針對校園公共空間,及校園周邊社區空間創作的作品實例觀摩。
【 海與河的對話—淡水巷弄裝置藝術展】-- 策展及講師
參與學校:淡江中學美術班
【我是大屯溪】-- 策展及講師
參與學校 : 中泰國小
【駐校計畫—巷弄、公園裝置展】-- 策展及講師
參與學校:淡水國小美術班
跟孩子談空間,對於還是慣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學生來說,無論是每天生活的家的空間、學校的空間、社區的空間,目的是希望引領孩子走出自我的小小世界;而透過再次的發現、觀察、瞭解,然後規劃、處理、裝置,讓孩子從認識空間,改造空間而體會到自身與環境的各種微妙關聯。這一切對孩子來說,應該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。
這次來參加《公共藝術概念分享》的小朋友,反應快,問題多,對於在台上孤單奮戰的主講者來說,這樣的互動方式,應該是最夢寐以求的吧;雖然體貼的主任一再跟我們抱歉說孩子們太吵了,在我們的心裡卻暗自竊竊喜歡哪!未來階段,當孩子直接面對創作,跟藝術發生關係那刻,也就是到了我們最在意的「第三類接觸」階段,到時,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,還真讓人期待!